分类:
︱编辑部札记︱ ---《书城》编辑部(E_mail: shucheng@99read.com )
望着刘翔转身而去的背影,他不由想起萨伏伊别墅的螺旋梯和坡道,想起逃亡的斯科菲尔德兄弟,想起自己小时候从跨江大桥上跃入水中的惊魂一瞥……,半空中那把油纸雨伞突然开裂,失去平衡的身体就像楼上扔下一把破椅子,咔嚓地摔在泥地上。天地苍黄,蟋蟀在歌唱,时间碎片再也粘不到一起,脑子里全是一幕幕空间穿插的镜头。
老式电风扇吱吱嘎嘎地摆动着,墙角里打字机噼哩啪啦的声响殆如隔世,那是一种黑白电影里的场景。一九二五年,西贡,百页窗透出摇曳的树影。安德烈.马尔罗的中国叙事刚起了头,广州马路上已筑起街垒。七月流火八月桂花,四十年后他要去北京拜晤从井冈山走入紫禁城的毛泽东主席,聆听伟人述说革命秘辛。也许一切都缘于某个波澜壮阔的想象,事情要追溯到一八四○年代的历史记忆,那天巴黎人络绎不绝涌向马尔斯广场,流言不迳而走……。谁知道娜拉走后怎样,看客眼中是人生的悲壮剧?滑稽剧?
马尔罗隔海凝视中国那当儿,弗吕日现代居住区刚刚落成,那些底层架空的楼房让波尔多人大开眼界,从巴黎赶来的部长先生把柯布西耶的肩膀拍得山响。可是,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并未搭上顺风车,直到二战前他仍被排斥在国家公共项目的委托之外,“巴黎还是沉默不语,将我拒之千里。”——他给母亲的信中忍不住这样抱怨。柯布从远处眺望巴黎,大老远地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和莫斯科去寻找机会。为承揽项目,他不惜跟左翼右翼的政界大佬去套瓷,结果两边都惹了一身臊。有人专门写过一本书,阐释柯布的现代建筑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特洛伊木马”;而《费加罗报》则连篇累牍发表社论,抨击他的“粗野的泛混凝土主义”。
经史传道,书剑养士,追寻新精神的柯布西耶注视着层出不穷的“人类问题”。战后马尔罗位陟高层,俨然成了文化领袖,他懂得柯布“为思想而战斗”的情怀,托付之巴黎十万人体育中心和拉德芳斯的建筑方案。可惜后者走得仓促,两个方案都未能亲手完成。马尔罗为柯布争取了机会和荣誉,但他们算不上朋友,对方写来的许多信件竟以“提请安德烈.马尔罗先生注意”的字样为抬头,写着写着就露出一副讨债口气。
----《书城》编辑部(E_mail: shucheng@99read.com )
本期《书城》全刊目录:
黄裳:我与“三联”的道义之交,田余庆:睹书伤逝,赵毅衡:诗行间的传奇,李辉:拼贴风中碎片(二)
书间道:王培元:诗人牛汉为什么第一个被捕,子张:中间派、旁观者与棉花
王安忆:论长道短,孙郁:拿来之后
赵昌平:爱莲.伤梅,胡晓明:风雪夜归人
书间道:老丁:我带你去广袤的原野,倪匡:长沟流月去
蒋丽萍、林伟平:本是同根生,吴晓波:寻找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郭净:山路上的探险家
刘绍铭:遗忘与记忆,许宏泉:章士钊:孤桐不孤,李兆忠:眼泪引发的笔墨官司
书间道:赵柏田:潜水采珠人,三皮:一生寡居
郑培凯:土耳其乱弹,汪涌豪:浪花节人生
谈瀛洲:爱与沉默,黄荭:激情,那只永不回头的小狐狸,卢岚:普希金放逐敖德萨,云也退:悲凉的幽默
外刊速递:霍青:政治炼金术,霍青:海可生鱼,张竝:浪子,张竝:疯癫夏日
本期网站选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