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编辑部札记︱ ---《书城》编辑部(E_mail: shucheng@99read.com )
某君早先疯狂买碟,近来疯狂买书,从人文、学术到中外稀见小说一概收罗,只是不要畅销书,愈冷僻的玩意儿愈是舍得砸钱,每月收入一多半都扔在这上边。问何以雅兴陡增,他说要不了多久市面上纸质图书恐怕就难找了,今后是电子书和在线阅读,印刷出版没准哪天就该出局。听这意思是瞄上了绝版书市场,可是现在就买盘囤仓是不是还早了点——眼下纸质图书可丝毫没有退市迹象,进书店去看看绝对让人看花眼。
事实上,十年前就有人在搞e–Book,一些数字图书馆也搞了十年八年,好像对出版业并没有太大冲击。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别说你不知道(这是此君的口头禅),眼下这拐点一下拐过去了。他说电子出版和印刷出版就是翘翘板的两头,这头起来那头就下去了。你瞧,自从Google搞了图书开发,微软、百度等公司也都跟风而上,网上图书下载很快就要全面铺开。现在没有什么技术瓶颈,要说麻烦只是一部分版权问题,可如今是资本时代,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从技术上说,现在e–Book也能做到像普通书刊那样折叠起来揣进衣服口袋,倒也不一定非要仿照纸质书本,明儿它没准就跟PDA、MP4、iPod和手机一体化了。
——你不知道吧,二○○三年比尔·盖茨就说今后是数字出版的天下,当时业外没有多少人在意,你瞧现在瑞典的《国内邮报》——人家可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报纸,印刷版说停就停,现在只出网络版了。今年二月,《纽约时报》发行人沙兹伯格接受采访时表示,连他都不敢说印刷版《纽约时报》会不会在五年内停掉。五年?这哥们也忒乐观了。《纽约时报》有一百一十万订户,每天却有一百五十万人阅读网络版,而网络版读者的平均年龄要比前者年轻不少。年轻意味什么?别说你不知道,他咬着舌头字斟句酌地说:当大多数读者选择了电子阅读,印刷出版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没错,是有一个阅读习惯问题。可是习惯能抵拒成本、价格、效率优势么?那是螳臂挡车,胳膊总归拧不过大腿!纸质出版物不但经济成本高,且有环保代价,谁都知道造纸毁灭森林污染江河。电子网络出版不但没这些麻烦,就连传统出版无法避免的库存积压都不再是问题。别说改变出版介质没你什么事儿,一种新介质就是一场革命。就像CD取代了胶木唱片,数码相机取代了使用胶卷的相机……
——多少人在等着重新洗牌!不光图书的物理形态面目全非,就连写书的人也得换一茬了。美国作家厄普代克说了,在数字化面前,作家这角色也该退场了。现在写书的是八○后、九○后,是官员、儒商,是电视上露脸的成功人士,还有那些非成功人士更有奇招,那些网络写手你都不知道是一拨什么人。你没听说现在卖西瓜的做保安的都在开讲《论语》心得么?
——别说你没看见,现在那些高尚小区的保安都是贝雷帽迷彩服的装束,整一个反恐部队,这世界真是很变态。
----《书城》编辑部(E_mail: shucheng@99read.com )
本期《书城》全刊目录:
钱理群:小城故事里的历史和现实,王铭铭:“会说话的孩子”说了什么?张炜:灵异、动物、怪力乱神,阿城:“张北海的风度”,张新颖:沈从文的签名本,芳菲:和尚的文章与进退
书间道:李皖:花开不败,终于失败,程小牧:爵士乐的旅途和乡愁,思伽:下一轮演出将在何时?
马湘一:全球化资本的灵魂附体,章乐天:六十年后,一个更重的赌注,张旭东:文化主体性的辩证法与历史决定,韩东育:第三种传统
书间道:三皮:北京的前世今生,尚垒:柯布西耶的东方旨趣,陈伟:革命经验的重温,涑澍溪汐:过去的好时光
潘琴:托尼是国王,布莱尔不是国王,李亦男:一个电影的故事,孙康宜:战争的代价,胡睛舫:巴黎凄美的现代性,小白:好色的哈姆雷特
书间道:外版书讯:芭芥:马利狗,杜威猫:谁更招财,贝小戎:“迈克尔·沙邦是哪种作家?· 希望出人意料地反映历史,外刊速递:霍青:中国的新创意阶层
庄信正: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张爱玲来信笺注(续五)
书城荐书:
本期网站选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