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编辑部札记︱ ---《书城》编辑部(E_mail: shucheng@99read.com )
在链霉素和异烟肼发明之前,肺病几乎就是绝症。一九二○年,五十六岁的马克斯·韦伯患上肺炎便是一病不起,他来到慕尼黑大学只讲授了几个月的社会经济史,带着对 政治和学术的双重关切遽然而去。赍志没地,长怀无已,也许终其一生他也未能逮住把握自己“生命之弦”的魔鬼,但是他从人类未曾间断的“除魅”(disenchantment)过程中看到了价值分裂的危险,清醒地预见日益理性化的生命秩序终将迎来黑暗笼罩的冰冷长夜。
作为社会学 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韦伯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堪称丰厚,几乎是全方位涉及各种社会组织形态——教会、国家、政党、军队、行会、社区、学校、家庭……,而制度与管理的现实危机永远是他最关注的课题。他不是那种闭门书斋的学问家,心里总是揣着一大堆实际问题,更有参政议政的抱负。面对当日的工业化变革,他祈望德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势国家,那强烈的民族主义冲动幸而未蹈入国家意志至上的境地。他在想,后俾斯麦时期愈益暴露的官僚文化的后遗症实在是一大堆麻烦,当生命本体完全落入理性主义的桎梏之中,如何从理性的角度去证明理性本身的正当性呢?
一九○四年,韦伯赴美国进行四个月的社会考察。纽约的摩天大楼,芝加哥的机械化大生产,蜂拥而至的大众文化……,新大陆向他展示的西方文明的未来景象简直让他晕菜,也许那会儿心里就落下了“老欧洲”的阴影。可是,科学的有效性和一切技术优长并未颠覆他心目中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理想,说到底他不喜欢美国。韦伯刚来慕尼黑大学时作过一次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演说,对德国大学“变得日益美国化”的趋势颇感担忧,在他看来那种“大型的资本主义式的大学企业”实在有悖于坚守独立思考的学术传统。他用嘲讽的口吻批评当时的大学扩招,“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大学,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大学,都十分荒唐地热衷于竞相招徕学生。大学城里的房东们用节庆方式迎接上千名学生的到来,如果是两千名学生,甚至乐意为他们举行一次火炬游行……”
不曾想,如今这已是全球性景观,据说慕尼黑大学在校学生就有七万之众。
----《书城》编辑部(E_mail: shucheng@99read.com )
本期《书城》全刊目录:
王安忆、张旭东:打开乱世的空间
书间道:董桥:比尔兹利漫忆,王鸿生:动外静里说东方
蒋丽萍、林伟平:1946:众声喧哗,李 辉:小物件,叶公平:卜凯的中国农村调查,马湘一:经济理性主义的“死穴”
书间道:汤姆,麦奇勒:我与多丽丝,莱辛的交往,范文兵:健康的设计
李欧梵:《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王德威:读《谈文艺,忆师友》:兼记《瞎三话四》,刘绍铭:大头春,张大春,钟桂松:小气与大气
周振鹤:字字精金美玉的著作,赵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王德峰:《红楼梦》与中国文化批判
书间道:三皮:孤独者用旅行杜绝孤独,草木:末世的弥撒
凯蒂:莱辛的非洲情结,李兆忠:天堂与地狱,余斌:大师笔下的大师
本期网站选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