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见证解放前上海武训学校的奋斗历程
--纪念批判电影《武训传》60周年
作者:郭衍莹
上海武训学校是解放前爱国民主人士李士钊受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委托,效法武训平民办学而创办的;它也是当时上海民盟开展反蒋斗争的一个据点。陶同时还委托著名电影导演孙瑜编导电影《武训传》。因经费缺乏,一直拖到解放初才拍完。公演不久,就遭到铺天盖地的批判。但武训学校因于解放前即遭国民党政府勒令关闭,解放后也没恢复。加以批判《武训传》运动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长期来都不愿或不敢提及自己有过这一段经历,因此它的情况为很多人所不知。而在上海市和卢湾区的档案资料中,几乎已找不到有关当年武训学校的任何事迹。
1946年我在上海齐鲁学校上初中时,语文老师李士钊是上海武训学校校长和创始人,我也在武训学校当过旁听生。我亲眼目睹李士钊和其他老师仿效武训平民办学的榜样,创办武训学校的艰辛历程。也了解李老师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坎坷经历。我佩服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出于对李老师的怀念和对往事的怀旧,并在上海、山东等地做了点调查工作后,我写了篇“我所知道的李士钊老师”,被登载在山东政协刊物《春秋》2010年的期上。后又些了篇“解放前上海武训学校成立始末”,被登载在《上海地方志》2011年第2期上。二文登出后,受到不少读者来信来电。有的给我寄来当年一些照片;有的还鼓励我在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再给大家介绍些当年情景,以免后人不知《武训传》为何物;或者认为那场运动就像目前某些权威教材中所说,只是一场探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大讨论。我感谢这些读者对我的鼓励,但我知道的和要说的都已反映在上述文章中(可自网上下载)。另外我还收集了当年一些照片(其中很多是李士钊等老师的后人寄我的),上海地方志由于只登载文章,不登载图片,没有发表。有的刊物可能出于这些内容不是“主旋律”而不愿发表。但我自感这些照片来之不易,对后人研究历史有点史料价值,弃之可惜。因此发表在民间历史网上,供读者参考。
60年前那场运动,以及江青炮制的“武训历史调查记“把武训打成”劳动人民叛徒,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文革中武训又被开棺焚尸,永世不得翻身。改革开放后才得魂归故里。但30多年过去,武训仍被滑稽的带上这三顶大帽子。但毛泽东老人家自己就说过:欠的帐总是要还的。我想冤案总是要昭雪的。

上图:上海山东会馆大门。系李士钊先生于1949年所摄。前清末代状元,山东人王寿彭曾为学校题过“齐鲁公学”四字。大门上挂的招牌上“齐鲁”二字系临摩王的题字。“上海武训学校”则是董必武同志的题字。会馆的成立于清光绪32年(1906年),占地32亩。齐鲁学校则成立于1925年。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后不久,会馆、学校均被撤销,老建筑也被拆除。后改建为卢湾区教育局。因此这张照片倍感珍贵。此照由李士钊之子李刚先生(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提供。

上图:此老照片由李士钊之子李刚先生提供。李士钊在照片背面亲笔注:“上海武训学校一部分师生主办武训先生108周诞辰纪念大会及《武训先生画传》展览会之工作人员”。据作者查阅当时上海的文汇报,武训先生108周诞辰应为1946年12月5日。据报载,参加此次大会的有孔祥熙(照片中前排中,山西人,自称孔子75代孙。),李士钊(前排右三),邰爽秋(前排左三,著名教育家,首先在我国倡议设立教师节),臧克家(后排左六,当时武训学校老师),蒋云厚(可能是今唯一健在的武训学校老师,现居香港)。还应有姚雪垠(武训学校老师),刘王利明(女,民盟中央委员)等人,有待辨认。李士钊拉孔祥熙到会,可能是想利用当时孔祥熙的名气来提高学校的合法地位。

上图:上海武训学校丛书《作文修辞讲话》。李士钊主编,田仲济著。此图片录自孔夫子旧书网。田仲济当时也是武训学校老师,解放后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现代文学史专家。书内有李士钊写的序言(编辑旨趣),简述了武训学校概况和宗旨。该书现可能只剩一孤本,为孙燕华老师从网上购得,并予保存。孙燕华是著名老画家孙之隽之女,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孙之隽因为<武训画传>作画,多次受迫害,于65年含冤自杀。

上图:董必武同志为上海武训学校创办的题词。此图片由李士钊次子李刚先生提供.
武训歌(上海武训学校校歌)
陶行知词
杜鸣心曲
1=F 3/4
中速,庄严地
5 3 1 | 2 -- -- | 6 2 #4 6 | 5 -- -- | 1 13 5 | 4-- 3 | 2 6 76 | 5 -- -- |
朝朝 暮 暮, 快快 乐 乐. 一世 到 老, 四处 奔 波.
1 3 2 1|7 -- 6 |5 2 1| 3 -- --| 1 61 46 | 6 -- 5 | 6 7 . 6 | 5 1-- | 1-- -- |
为了苦 孩, 干为骆 驼. 于人有 益, 牛马 也 做.
5 3 1 |2 -- -- | 3 2 #4|5 -- --|1 13 5 | 4 -- 3 | 2 3 #46 | 5 -- --| 5 1 1|
公无靠 背, 朋友无 多. 未受 教 育, 状 元 盖 过. 当公跪
7 -- 6 | 1 65 4 | 3 -- -- |3 6 6| 5-- 4 3 |6 5 7 | 1 -- --| 5 1 1 1 1 | 7 --6 |
求, 顽石转 舵 . 不置家 产, 不娶老 婆 . 为着一件大事 来
1 65 4 | 3 -- -- | 3 6 6 6 6| 5 -- 4|3 2 1 | 5 -- 6 5 | 6 5 2 | 1 --- --- ||
兴 学 兴 学 ! 为 着一件大事 来,兴学兴 学, 来 兴学兴 学
上海武训学校校歌。由陶行知作词,陶的学生音乐家杜鸣心作曲。
解放前上海武训学校所在地山东会馆,是个爱国、公益性组织。上海卢湾区地方志办公室资深编辑许洪新先生收曾在上海卢湾区地方志《卢湾史话》中撰文指出,山东会馆从五四运动起到抗日战争,曾带领在上海的山东老乡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我也曾撰写过《抗战中的上海山东会馆》在山东政协刊物《春秋》2010年第4期上发表,介绍会馆在抗战中的爱国事迹。下面仅举二例用照片来说明。

813淞沪会战后,到处是被日军打死、炸死的平民百姓尸体。山东会馆和赵朴初办的仁济善堂等慈善组织合作,靠募捐购买了一批简单棺材盒,组织收尸队就地埋葬,或葬郊区的山东登莱胶义地。据山东会馆尚在世老人说,最多时会馆的收尸队一天可收山东难民尸体一百多具。此照转录自www.picturechina.com.cn网。

我和许洪新老师文中都提到,抗战中山东会馆曾组织附近医院,其中有法国人办的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大医学院),教会办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红十字会办的红房子医院等办临时伤兵医院,抢救伤病员。照片为医学院学生和外籍修女在震旦大学的临时伤兵医院看护伤兵。此照转录自www.cqzg.cn网。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