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第二排右一为银滩老张,当时是小张,我的前后右一的两人已经病故
44年以前的旧照片
--作者:张治凡(杨行中学67届学生)
前几天在上海休闲,忽然接到中学老同学电话:“44年以前的今天我们在哪里?”,一时语塞,不知所云。老同学说:“1966年10月,我们在北京,大串联,应该还记得吧?”
老同学叫苏坤明,曾经担任过政府的职员,有心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寻找当年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第五次接见红卫兵的16个同学,其中两个因病亡故,其余14个同学竟然全部联络到,由于拆迁、工作等原因,14个同学住在上海各地,能够找到真的很不容易!有两个同学因为去外地办事,其余12个参加大串联的同学团聚一堂,40多年未曾见面,见面时非常激动,紧紧握住对方的手,长久不能放下,说起两个同学已经过世,大家唏嘘不已!当年的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如今都成了迟暮的老头老太,感慨万分!
我们16个上海宝山县杨行中学同学,由同学推选,1966年10月14日在上海工农中学集中,自带棉被,15日乘火车(大部分有座位),17日到北京,住清华大学临时棚屋,上百人住一大间,厕所也是在简易的临时棚屋里挖一条沟使用。
刚到北京,领队就宣布18日毛主席接见我们,非常兴奋。17日晚上住所来了很多解放军战士,很亲切地与各地来的红卫兵聊天,其实还有检查安全的任务,因为在聊天过程中询问是否携带刀之类的凶器。当晚还发了苹果、面包、鸡蛋等比较好的食品。除了毛主席接见那天,其余日子则每天都是大白菜肉丝加窝窝头。
18日凌晨从清华大学出发,又是火车、又是汽车、还步行了很多路,上午9点终于停在一条很宽广的马路旁,至今也不知道是北京的什么地方,整条马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红太阳歌曲此起彼伏,唱的最多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新疆与西藏来的红卫兵则挑起热情的民族舞蹈……
下午1.10,毛主席、林彪、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分乘多辆车辆飞驰而过,解放军拦着激动的红卫兵,红卫兵挥动着红宝书,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整个大街在沸腾,红卫兵因为见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喜极而泣……
我们为在世界革命的中心而深感自豪,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许多红卫兵立刻打电报给家乡的亲友同学:“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16岁的我,当时确实被文化大革命搞得热血沸腾……
在北京大串联期间,吃饭乘车都是免费的,因为我们是毛主席请来的红小兵……乘车每人发一张红底黑字的《学生乘车证》,我们照例在天安门手持毛主席语录照相留念,还游览了军事博物馆、颐和园(当时改名为首都人民公园),学着北京人说“冰棍儿,三分五分!”,那时的北京胡同真多啊,我们常常在胡同里迷路……
但在北京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在各个大学看大字报,还认真地抄写下来,为了将革命的火种带到上海……
因此,我知道了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红卫兵的名字,还知道清华井冈山、北航红旗、地质东方红的造反组织,那时优秀学生的才能都运用到写大字报上了,很多大字报的中文水平确实很不错;大多激扬文字、寰震天下……
在北京,我们第一次看到“打倒刘少奇!”的标语,当时我们感到很惊骇!后来打倒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还看到了丑化刘少奇、邓小平等所谓走资派的百丑图。
10月底乘火车回上海,整个中国已经非常混乱,交通因为大串联而几乎瘫痪,在火车上挤得如同沙丁鱼罐头,到车站只能够爬出窗口上厕所、洗脸、弄些吃的东西。火车上的厕所也挤满了红卫兵,我算幸运,卷缩在行李架上三天三夜,好不容易回到上海,母亲给我的5元人民币,在北京用了3元,剩下2元还给母亲……
多年以后,我们都知道:在红卫兵的狂热背后,有多少无辜的人死于迫害!中华民族要进行彻底的反思,实行政治改革,建立与完善有效的民主制度,防止文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我们在聚会时放映了毛主席第五次接见红卫兵的视频,还播放了毛主席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录像与歌声让我们回到了1966年那火红的年代……
图:后排中为聚会组织者苏坤明同学。前排中为银滩老张,16岁,北京颐和园1966年10月,我右边的同学已经过世,左边不起眼的小个子同学现在是房产老板,千万富翁,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与当年迥然不同。后排左:沈连发,国际海员,30年跑遍全世界,如今退休回老家安度晚年。我后来在宝山县机关瞎混20年,浪费时光,一无所成,如今在银滩休闲,享受清风明月,碧海蓝天。似乎比富翁同学悠闲些……
在聚会中,有做生意成为千万富翁的,其余大部分同学生活都不错,经济状况是文革时期意想不到的,感慨国家与个人都变化很大,但也有很不幸身患癌症的,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现在的健康是最为重要的,其余则次要。
我介绍了银滩洁净的空气,这5年居住银滩的感受,希望同学们明年来银滩度假,这是我唯一能够为老同学提供帮助的一件事……
祈盼身患癌症的同学早日康复,大家活得健康快乐……
以上照片为苏坤明同学提供,他保存这几张照片44年,在此,深深地感谢苏坤明同学(第二张照片后排中为苏坤明同学)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