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第十一章 我与妻子(二)
157、抬红轿
祖母为了我复起这碗水,一直在忙着内务。除准备茶点之外,主要精力集中在洞房的布置。洞房还是住的这间老地方,除一床一桌和几张椅子外,没有任何摆设。只好把她的两个嫁时衣箱搬来,一只塞上我的几件旧衣服,另一只准备放新娘的作嫁衣裳。床上用品仅有两个枕头一床絮被,床单和被单是新的,蚊帐是旧帐漂白的。
她暗中物色开床铺的人,必须是有崽有女的妇女,于是就选了我的长嫂。因为长嫂生了一男二女,并且不是再嫁的二婚亲。这两个条件非常注重,在农村办婚事,最忌无生育和再婚的妇女负责开床铺。长嫂付氏负责开床铺,就要打个包封给她。嫂子接了红包要赞颂两句--恭喜恭喜,早生贵子,兰桂腾芳。
这次婚宴,准备了三十桌酒席,都由长兄淮溪代劳操办。劳力安排在前日出榜公布,主要是自己的亲属房头人。榜头写上“吃累帮忙、各执其事、分工详细、因人到住”,一般分总管、内务、礼房、厨师、陪客、接客、打盘下菜、洗摆、烟酒、放鞭炮、茶水、对联、陪新婚、带拜下礼、娶亲等。我根据这个榜示清单,上门相邀相请,若有遗漏或该请而没安排的就得补请,并作解释和道歉,累得精疲力竭。
根据山田岳家的要求,必须备大红花轿去接新娘,并且要办一担牲笼。这可是两个难题了。自大跃进人民公社以来,抬轿迎亲的事就已绝迹了。姑娘出嫁是个找出路的问题,哪里有饭吃就嫁到哪里去。捡几件衣服打个毛巾包就可出门。这年虽然解散了食堂,“见缝插针”使生活有了改变,但抬红轿娶亲还是件很新鲜的古老事了。
后来从尚友堂老字号那里租了一台旧红轿,而新娘的绒球凤冠、披纱、花衣花裙及蒙巾等就无法租到,后来新娘是穿红色上衣蓝色裤子上轿的,胸前插一朵小花。两只牲笼是木隔笼,一头装公鸡,一头装公鹅。这只鹅也是租来的,必须担回来,公鸡就交给岳家,叫离娘鸡。另备两瓶白酒和双鱼双肉,叫祭祖菜。
大红花轿是四个人抬的,必须安排五个精壮力,轮流歇脚。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抬着红轿闯过两道关。必须从山田公社和龙伏公社门口经过,如果公社干部出来阻轿,就会新娘下轿走路,抬着空轿子回来,造成一个非常难堪的局面了。
为了万一,我就必须在选择抬轿的五人中,物色一个能说会道且有一定声望的人选。我特去拜望了一个大队干部,请他去抬红轿,除为了闯关的目的外,另一目的是我的特别用意,诸君能从第87节文字中可以领略,使知用意所在。
农历八月十七日,是阴沉的日子,间或下点毛毛细雨。因为往来有六十华里的路程,势必加早启程去山田娶亲。除五个轿夫外,还一个专门担牲笼的。媒人则由戴老师的儿子戴民主替代。
轿门上贴上“金花诰封”四个大字。据古代文臣官员有“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之制,妇人受封曰“金花诰”。凡授品级封赠的妇人,有夫人(一品、二品,扶也)、淑人(三品,善也)、恭人(四品,敬也)、宜人(五品,当也)、安人(六品,和也)、孺人(七品,雅也)之七阶。
据《唐明皇退朝录》“官诰院敕群夫。使金花罗纸七张,锦彩赐以沐浴邑。乃奉亲之荣也。故诰命受封的夫人叫诰命夫人。”而农村流传的习俗,只有红花姑娘才能坐大红花轿,再婚妇人只能坐黑色篷子轿,不能贴“金花诰封”。农村新娘都不是诰命夫人,在大红花轿上贴上“金花诰封”,既不是彰显受诰奉亲之荣,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老人们说这是因为借着诰封的尊贵,辟除邪恶的侵扰。
大红花轿的后面贴上写着“喜”字的红纸,两只牲笼也贴上“喜”字。临行之前,要打个红包给介绍人,俗称“掼草礼”,意思是请媒人领路,掼除路边草上的露水,含有清障领路的意思。我没有办什么彩礼,只打个大红包给介绍人代交“大雁礼”。红包金额是59.99元,包括元角分三种纸币面额,说这是“有头有尾、有整有零”。
鞭炮响起,这一行七人的娶亲人马向山田进发。
娶亲的人马启程后,有关的人事安排都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其中几个特殊客人是前一天到达的,一是那个戴写上“晴雨咸宜”宁乡斗笠的钟伯熏,做书写张贴对联的事。一个是“割牛尾巴毛”的嘏萝卜。还有一个是“攀掉八角天王的角”的陈冬生,他俩帮着洗肠剖鱼。还有反右时鸣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佳癞子,特约操刀屠猪。在前文谭家山一章中对我这几个狱友另有叙述。当写到这节时,他们早已先后作古了。
和我一起去山田买洞罐的鸣皋、皆遂两兄弟就安排管礼房的事,鸣皋弟现在已杏林隐退,皆遂兄于花甲之年遽切辞世。
下午三时许,大半客人都宴罢回家了。娶亲队伍才把新娘抬进了大地坪老屋的正厅。他们都已饥肠辘辘,急于就餐休息了。抬轿组长很是气愤不平,或许意识到他的身份与抬轿相悖,或许感悟到“上了当”,不管怎样他充当一回轿夫子,还是替我抬来了一位新娘子。
没有举行新式婚礼的仪式,也没有拜堂读迎神文,我把轿门掀起,向新娘鞠躬致礼之后,伴娘牵着新娘的手走进了厅西的洞房。随嫁的简单妆奁也摆放在洞房中,增添了气象,倍有喜气洋溢、焕然一新的感觉。
挤满洞房的少妇老妪们,为的是看新娘和嫁妆。孩子们喜爱的是新娘带来的糖果。一阵喧哗之后,伴娘引领新娘去拜见长辈,俗称带拜。首先是拜见祖母,其次是舅祖父和我的婶母。受拜的长辈道声恭喜,给个红包。
接着是祖母开锁打开箱柜,把锁匙交给新娘,表示交锁授权。这种表示息肩交权、让贤接班的开箱交锁习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事实上,家娘是不轻易交权的,新娘硬要做三年新媳妇的。大多是生男育女之后,各立门户,新娘才真正成为主妇。
晚上,为了陪山田留宿的新亲,开了一桌麻将。不打钱,只算番,15番开胡,这是有风有字的素麻将。这个凉风习习的秋夜,厅堂里充满融洽文雅的气氛。新亲中只有两个岳伯父参与,陪牌的是汪牛皮等长辈们。
岳父是个旧文人,不会牌场,坐在洞房里。还有姑父秋烂皮(刘秋全)和那个屠夫佳癞子(徐佳举)等。没有搞传统习俗的闹洞房,大家还是很文雅地讲些调侃性的趣话,也沿乡俗赞了茶点。
新夫妇抬着一盘茶点站着恭候客人的赞词。每人赞颂几句就可从盘中取下一盅果点或喝一杯酒、或喝一杯茶。这叫闹洞房赞茶。
有的赞道“天生一对好夫妻,不分高低一样齐,早生一个麒麟子,他年金榜把名题”,有的赞“郎才女貌龙配凤,洞房花烛斩把劲,早生贵子进学堂,一定高中状元郎”。总之,老调重弹,很少新作。虽沿乡俗,却算文雅。随着麻将摊子的散场,客人们都休息去了。
闹洞房的习俗,自社教文革破旧立新以来,已销声匿迹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面貌得到改观,闹洞房的风俗又开始作兴起来。不过赞茶赞酒的雅事不复厥振,反而掀起了“扒灰佬、醋婆婆”游街游村的狂热。
我在老家看到一家徐姓收儿媳妇,午宴后,公公婆婆在恶作剧的青年们控制下,公公背个木灰扒,戴上烂草帽,系上黑围裙,脸上画着山羊胡须,一边敲锣一边嚷“我是扒灰佬”。婆婆提着醋瓶尾随其后,穿村串户,随观人群捧腹大笑。
本世纪初,我出席姨表侄在浏城友谊大酒店的婚宴。当婚礼仪式结束时,一位自称是“扒灰佬委员会主任”的人上台宣布,本会吸收新娘的公公婆婆加入扒灰佬组织,批准为正式会员,授予一把八十斤重的钢管灰耙和一个醋罐。接着开面化装,穿行于餐厅席位之间,一对新人尾随其后。只是亮相,没有鸣锣报令。姨侄夫妇不肯游街示众,也就免除一场“耍地故事”的恶作剧。
闹洞房要提倡雅俗共赏。赞茶赞酒富有人文气氛,其乐融融。而时兴的扒灰佬游街串村的恶作剧显露疯狂丑态,既不文雅,有时也会闹出事端。
158、起马杯和回门饭
婚宴结束第二天仍是很忙,一是早餐后要摆设送行酒,安排送茶敬酒发烟的人员穿插其间,俗称起马杯。二是要收检婚宴场面。俗话说客到主人欢,客去主人安。
起马杯很简单,遵循传统模式,东主邀请老亲参加陪奉新亲,陪东一一介绍,互相握手相认,这叫会亲。首先由陪东发表谦逊的致谢之词,特别颂赞山田戴府新亲是书香门第,礼仪家邦,为舍下沈姓输送了人才,将为兴家立业做出贡献……老亲说的是六亲聚首,好亲和六亲。戴府培养了好闺秀,沈府增添了新生力量,正是长辈息肩让贤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亲更是彬彬有礼,谦逊有加。说是能选择这样的乘龙快婿,应感谢太姻母的养育教导,是舅家黄府上的木根水源的脉络泽荫,也是沈府的祖德汪洋。愚亲造次尊庭的良辰喜庆,自愧奁仪简薄,徒手道贺。敬祈各府长辈,对小女多多教导,使其孝敬长辈,佐其夫君,执其巾栉,奉其箕帚,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感谢大贤东的热情款待,礼义奉陪。实在有劳厚扰。
陪东总结说都应感谢月下老人大掌判的牵红线搭鹊桥,已朱陈结好秦晋联姻,当是良缘夙缔,佳偶天成……最后介绍人站起身来插断陪东的话大声说,各位都莫谦虚讲客气了,还是脚踏实地,相邀诸位去参观指导,一可传经二可取经,这是媒人惯用的启发送客启程的俗套。这时安排打发礼品的,打躬作揖的,放炮发烟的都在恭候着,先送新亲再送老眷,就宣告婚宴完满结束了。
岳家新亲一行回到山田,回到保寿山,并不能闲下休息,要马不停蹄地准备次日的回门饭。虽然很简单,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
《诗经》国风 周南 螽斯章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意思是在那仲秋桃花盛的时候,好比是男婚女嫁的时候了。女儿出嫁后,夫妇安居和顺啊。后来就有“桃夭谓婚姻之及时”的比喻说法。女出嫁就是归宿。
《诗经》关雎章又有“归宁父母”之句,是说出嫁的女子因想念父母,想回家看看望。后来把回家看父母叫省亲,就是古人说的归宁。幼学女子篇有“女子归宁,回家省亲之谓”的说法。《辞源》释省亲谓宦游者归省父母也,释归省谓归故乡省父母也,释归宁谓女子既嫁,归问父母之安否也。故诗云“归宁父母”,是专指出嫁女子回家省亲父母,才是近代婚俗的回门。
乡俗的回门原本是新娘在男家生活一段时间的事。新娘在突然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一段时期中,从陌生到熟悉要经过一段适应生活的过程。这段日子里,新娘思念父母,父母牵挂女儿,归省父母之心切是人之常情。从《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两回文字中,可看晋封为贵妃的贾元春与常人一样,“归宁父母”心切。但她只能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贵妃省亲”。她没有自由,只能绝对服从皇恩浩荡,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日下来归省父母。
而回门风俗的不断简化和把时间拉近,很贴近新娘“归宁父母”的迫切心情。从原来的出嫁一月至数月回门,逐渐约定俗成为出嫁后第二日或第三日操办回家饭。上世纪我与皆遂兄途径北盛镇时,就看到过居然有办喜事的人家贴出“今日完娶,明日回门”的婚联。
虽然平常很少人谈论“于归”和“归宁”这些古老的话题,流行的是“回门”“吃回门饭”“办回门酒”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可是回门酒的对联仍是请老先生们写上“之子归宁,乘龙莅止”或“门迎快婿,喜庆归宁”之类,很少把回门两字直接用于对联。
1963年8月19日,介绍人戴朝贵老师领着我俩步行三十华里往山田岳家吃回门饭。这本是个很好的交谈机会。可是谈不发线缝,话匣子老是打不开。我很了解介绍人的性格,是生成的守口如瓶,虽不鸣不放挨了批评,但明哲保了身。而新婚的妻子还是那样沉稳,没有主动的交谈,只有被动的应付。我能深深理解到她心绪万千,有着沉重的思想负担。
因为她的出嫁,不能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将使父母的压力走向难以承受的极限。她伴随父母的时日是短暂的,今后父母如何顶着这个家庭度过难关呢?想起今后的路去向何方,是个什么境况,很渺茫、很担心,甚至可怕!现在找到的这个男家,也是个空架子,况且这个男人的未来也不能盲目乐观的,要想对父母支援帮助当是无能为力,难救燃眉之急的。我是乌龟吃萤火虫,心知肚明的。一路走着,一路想着,各人心思尽在不言中。
在保寿山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岳家操办了几席回门饭。虽是简单,但很讲究礼节。午宴推我坐了首座,岳父说今日之子归宁,乘龙台驾,我俩是一对新人,我应当是新贵人,坐上是礼当的。其次是孔府易府陪新亲,再其次是牵红线的大掌判。宾主分别坐定后,算是畅饮开怀。因为孔易戴三姓宾主皆是大户人家出身,书香门第之后,都谙熟乡党应酬,少读圣贤的我实在招架不住,难以应付。在门当户对这个世家概念上我只能感到惭愧。
因为岳家几口委屈在这两间偏屋里,没有大门可言,保寿山的山门是众姓的。所以岳父没写对联张贴。后来他说为我俩拟了一副嵌名对联,又为二女于归题了一首七律。四十年后的2008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我从岳父的堂侄那里找到了岳父遗下的《唱酌录》,真是翰墨留香,音容宛在。兹录如下,虔以缅怀而志之:
嵌名联:
博学多能,爱尔凌霄有志,坦腹东床中我选(嵌博爱)
灵性笃实,娱亲分甘在望,携手南陔慰祖欢(嵌灵娱)
七律:
送二女灵娱于归:
诗咏桃夭正及时,
室家相庆更相宜。
练裳休笑奁仪薄,
俭德曾因我祖遗。
造道治平端贵懊,
歌调琴瑟永相期。
叮咛训诫无他语,
孝顺为先且毋违。
按传统乡俗,新夫妇吃了回门饭一定要同时回到男家。以后再两家自由暂住,适应习惯后就在男家长住。次日,我俩就遵照祖母的叮嘱,回到了大地坪老屋。
159、谢猪头
农村对说媒这种非正式职业叫做扛冒脑伞。这种被称为扛冒脑伞的人即是对媒人的戏称。这种充当媒妁的人,一般是社会经验丰富的老闲人,或是做些小生意的老头,他们走门串户,很熟悉地方男女青年的情况。例如岭背的沈达才老阿公,做的是篾活小生意,周围二十里他跑遍了,哪个后生要开亲,哪个闺女该出嫁,他了如指掌。
扛冒脑伞的人要能说会道,要善于两头包涵,遇到搁浅压滩的事能耐心调停,有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在初访、订婚、领证、收亲和回门的五部曲中,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闯关斩将。在这场媒介激战中是胜利者,过关得红包,进场有酒喝。在宴席上,媒人坐第三位,在举杯交觞时,拍着胸脯说“一肩担过海,过海担三肩,包说媒包生仔,一定早生贵子,明年定来吃汤饼宴……”如此云云。
其实媒人是只讲目前不管后果的。闺女上了轿,婆娘进了门,就万事大吉,只等待男方来谢媒了。一些专门说媒的人,也是靠这个收入的。除几次红包打发外,最后的酬谢也基本形成了一个行市。个别亲戚朋友当介绍说媒,就属于互相关照的帮忙性质,谢与不谢、谢多谢少,不讨价还价,随男方处理就是。
另外要提出的是在大跃进带来的饥荒的特殊时期,有的乘人之危,把良家妇女送到湖北去做婆娘,得到的酬谢是鱼肉和大米及棉絮之类。这种人的勾当就超出说媒这个范围,带有人贩子性质,其对象不少是有夫之妇。交人得物,不管后果,使一些妇女至今流落异乡。
我这次与戴氏结合,介绍人就不是所谓扛冒脑伞的人。戴朝贵老师是我的同事,又是老邻居。他还是戴氏的堂伯父,当然非常熟悉男女两头的情况。没有这些做动员劝说的过程,纯粹只是插根引、牵条线就当成了这个介绍。所以我认为这是戴老师对我重建家园的关心。山田方面也完全相信他的传媒。我理该酬谢他两夫妇的,于是就选择了“谢猪头”的古老习俗,不过地方很少告谢猪头的,都是送衣布。
回门后不久,我即筹划谢媒这桩事了。这时戴老师仍租住在附近的楼里屋场里,去谢媒也很方便。
按照传统习俗,要配好一架条箱,上面的木盒里摆上猪头,猪嘴巴夹上猪尾巴。说这是有头有尾。猪头上放大红纸,压上一个红包。条箱下面的木盒里,放上两瓶酒,两个挂面包,四个果点泡,二个粉皮包。打包也有讲究的,纸包呈棱台形,大面朝上,五个小面朝下,大面贴上一张长条形红纸,条箱是用两根长轿杠夹着的,两头的横木用来抬肩。
我们把条箱抬进戴老师家里,放了一挂鞭子,说了一些致谢的话。来观看的邻居们要戴老师赞猪头,都说要来喝猪头汤,可戴老师也不知道猪头如何赞法,观看的邻居们也不知如何赞,都说老古班的人就赞过。就只好喝茶喝酒发烟,热闹一下散了场。
后来我才从一个说媒的老把式那里打听到赞猪头的详细搞法,其八句顺口溜是:
八戒西天去取经,
长个脑壳十八斤。
一双慧眼观千里,
两把蒲扇能顺风。
八十一难闯关过,
九齿耙头扫妖精。
天地人和八方盛,
乾坤合德太平春。
(待续)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