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作者:沈博爱
第四章 挽歌与夜歌(二)
39、挽歌与夜歌
丧事最后一夕的绕棺挽歌,内容都是孔孟儒礼的经典诗歌。有人说,挽歌应始于庄子鼓盆歌。盖《幼学琼林》夫妇篇有“庄子鼓盆歌,是夫妇之死别”句,注为“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箕踞,鼓盆而歌。”
但《幼学琼林》卷四疾病死丧篇又载:“挽歌始于田横,墓志创于傅奕。”注为:“汉高祖即位,故齐王荣弟田横,据海岛不附。高祖召之尸乡,自刎,奉首于朝。从者挽至宫,不敢哭,为歌以寄哀音。”查《资治通鉴》卷十一,只有“……横遂自刎……二客皆自刭……五百士亦皆自杀,而终。”的记载,没有提到“从者不敢哭,为歌以寄哀音”之说。
而《辞源》的解释是:“挽歌是故人送葬和执绋挽于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挽死者的诗歌,如薤露、蒿里之属。”陆机、陶潜、鲍照皆有晚年自作的挽歌,至唐宋,开始出现悼亡诗,以潘岳的三首悼亡诗最有名。以后绕棺丧礼盛行,挽歌皆出自儒家之作。
农村丧仪中的绕棺挽歌,领挽者有领悟挽歌内容和意思的,但大多为不求甚解的照本宣科。至于从挽者,更是应声而和之。就我族宝乔房裔而言,不论是本房办丧事,还是出外当母党,能出场挽歌的人少之又少了。但因为绕棺时有宾主轮流领挽的任务,势必又要做些人选准备。
年逾七十的四牛皮,虽然还能记住三篇文公赞和薤露、蒿里等几首悼亡诗,但已力不从心,想赚几个白色红包,也是可望不可即了。懒伢(沈农联)跟四牛皮拜师学了几年,也不敢单独上场,最终还是到龙伏镇上的砖场打工去了。另一个徒弟文矮子还是搞他的老行当--修鞋补履。
呆板乏味的挽歌,不能吸引一些青壮年参加,而用通俗易懂的俗言俚语斗几句六成杯,反而能哗众取宠,引人耸听。所以,这种斗六成杯的对歌,慢慢发展成所谓夜歌,而它的吸引效应使之很快传播乡梓,成为丧事最后一晚的重头戏。
到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夜歌基本定型,以七字韵为主体,成篇叙事抒情,能随机应变,进行批驳评论,还有发歌、交歌、接歌和谢歌场等相关程序,能被老百姓认同和接受。并且歌场上褒贬分明,不讲情面,听众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教育。
由此可见,夜歌是从挽歌演变发展而来的。从深邃的悼亡诗衍化为通俗易懂的夜歌,谁也不管你庄子与田横,不管那徽国文公朱夫子。只要锣鼓一响,夜歌业余爱好者沈治安总是第一个就开腔了:“打起锣鼓开个台,各位歌师坐拢来……”
40、开歌场及接歌
绕棺挽歌前的夜歌不是唱正本,只是一些初学夜歌者或不上档次的夜歌人唱个耍歌,其实是一种练歌形式,有时也计几句六成杯。夕奠后的夜歌才是唱正本,必须由熟知情况的老歌手开歌场,一要口子圆熟,二要能做全面清楚的报令,即对亡者身世、病情及丧事安排做详细的介绍。
胞兄沈湘希也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歌师,他跟我说,上半夜以东君和近邻为主,下半夜以客为主。
一般开歌场时唱:“打起锣鼓开个台,邀请各位坐拢来。今夜不比往几夜,今晚大党到寒舍。高攀地方贤近邻,协助寒舍陪大人。到了寒舍欠招待,告秉各位莫见怪……”
接着报令,唱:“某老先前在患病,叨蒙亲友多看问。邀请众位到寒舍,指迷丧事把歌话。又蒙厚谊来悼奠,仁至礼周好体面。列位帮忙请吃累,孝家感谢在今后。”
接下来对母家唱:“叨沾大党源流光,大人至舍很大方。尊府庭上好姑娘,在舍一生不平常。勤劳俭朴持家政,可称女中之尧舜。养男育女又抱孙,至理应申亡者功。比如这次把客请,因舍家贫图节省。大人到舍冒批评,确是好亲和六亲。”
再对媳党唱:“舍间又沾少党光,少党至舍也大方。尊府庭上贤淑女,在舍为人最规矩。待人接物有礼貌,感谢尊庭好教导。少党方面不表彰,荷包有麝自然香。”
最后以自谦口气对孝家唱:“寒舍孝子他不孝,接受批评多惭愧。丧事从简少祭奠,亡者入棺薄妆奁。在先薄养死薄葬。大党宽容多原谅……”
陪东上场,报令后交歌:“今晚夜歌形势论,东主弱来客边盛。相邀贤亲与近邻,帮说夜理闹亡灵。几句粗言唱完工,或交大党或邻东。”
客座接歌:“大贤陪东歇口气,贤主报令很详细。听了贤东歌一篇,一又好来二又尖。摇唇鼓舌歌会唱,贫亲欠读难回上。礼义家邦讲仁义,真是书香好门第。上前几天传噩耗,尊庭至舍发讣告。悉知亡者患顽症,贫亲艰情少看问……”
地邻也接歌:“打个商量相个让,让了地邻把歌唱。听了贤亲歌一篇,对东何必咯出尖。东与各府老亲戚,互相之间应随便。走仁走义到如今,些小矛盾讲得清……”
客座抢接歌唱:“打个商量歇口气,贫亲接歌不容易。根据近邻歌一篇,好比油匠踩枯边。应站中间和六亲,何必点火闪阴风……”
近邻接歌转题唱:“我们作为近邻东,目的陪奉母大人。今夜共同来闹奉,原是歌功把德颂。即是走仁又走义,夜歌场中莫生气。溯本追源某府上,恭请大党把歌唱……”
在多次邀请和激发下,母党大人出场接歌,全场视听集中在母大人歌喉中发出的唱词上:“地邻贤主歌几篇,夜歌唱得很归根。听了玉语与金言,出口成章讲礼贤。口钝舌拙歌冒唱,自愧形势赶不上。空手悼念把门进,尊庭接待好隆重。铳炮喧天多热闹,堂前恭候母党到。礼仪家邦大贤东,打躬作揖接大人。进门入座烟茶到,贤者陪奉讲礼貌。满堂儿孙下跪拜,披麻执杖儒礼在。贫亲至府来叩吊,薄仪少礼很惭愧。几十余年老亲戚,贤东不必讲客气。翌日亡者归山后,佑啓后昆发富贵。前人贤及后人贤,兰桂腾芳瓜绵绵。几句粗言礼不恭,时下交与大贤东。”
其他戚友交接几个回合后,时间接近五更,当夜歌唱到高峰绝顶时,近邻出面来个月旦评,峰回路转。最后陪东来个交关总结,意在捎锣收腔,暗示夜歌场舌战将要鸣金熄鼓,于是唱道:“各府歌师费心,金言玉语归了根。通宵闹奉兆吉祥,竹竿挑水后头长。大人饱读圣贤书,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庚西下启明亮,满腹经纶难尽量。今晚夜歌快完工,恭请大人赞发费锦心。”
母党会意地接歌唱道:“大贤东君下了令,贫亲岂敢不遵命。已是东方发了亮,停止夜歌就莫唱。要向孝家借几桩,三牲钱帛烛与香。摆起三牲并酒醴,先把神明来谢起……”
41、谢歌场
当母党唱完“就把歌场来谢起”时,就进入谢歌场的内容。湘希兄说,首先是谢天谢地辞谢各案大神,所归寺庙都在龙伏、社港、泮春、大洛、沙市、赤马、山田、路口等上北乡所辖老乡镇。
大多数寺庙只留下残垣旧地,有的已无形无影,如沈康寿的新房就建在瑞庆宫原基上,卢仙寺就成了沈定军屋侧的菜土等。但狮子滩的开山佛祖庙,相市村的相公殿,赤马的包老爷庙经过扩建或重修,规模已有不小。此外,石柱峰的玉皇庙和祖师岩的仙人庙已成为新开发的旅游景点。
但湘希兄说,不管如何,庙毁神存,还是需要辞谢一番:
“辞谢天地日月星,闪电雷霆雪与风。玉皇王母守天宫,南曹北斗太白星。辞谢天神归天宫,辞谢地神地府中。辞谢水神归龙王,辞谢阳神归庙堂。五德君星归五方,东南西北与中央。”
“天地水阳神四街,王灵官与马元帅。包、王、吕、齐四丞相,五岳圣帝金吾将。关平关索关将军,儒释道祖三教宗。塘坝窑桥四土地,慈王财神文昌帝。县镇城隍省城隍,都总城隍定湘王。坐镇湖南显威灵,安邦护国救万民。”
“枫林吴主黄峰尖,祖师岩前陈大仙。石柱灵峰玉皇宫,杨塅谢市金台峰。桥头道岩七娘山,石葫芦上金石山。相公殿与皂角湾,麻衣孝仙洞庭滩。永兴禅院关帝王,曹塅仰山观音堂。社港莲溪登龙寺,成头下车与沙市。大安华严普洛山,杨四将军石田湾。龙伏药王金甲山,开山佛祖狮子滩。仁寿、七星、大江傅,边山圣帝南普寺。”
“七郎八郎沈九郎,袁、李、沈姓海龙王。焦桥珉显寄马市,坪上李家克龙寺。西坑药王贺华轩,横塘普济陈大仙。灵官赤马普化寺,白荆雷神雨福祠。金盆坦上郑界神,王爷庙与白羊坪。卢仙、蛇嘴、瑞庆宫,昙云、秀水、烂泥冲。黄桥杨四与龙兴,八宝山上郑九公。金甲将军柯树矶,清溪清泰石江陂。”
湘希兄又说,虽然好多寺庙已不复存在,但所在地址的地名至今未改,所以谢了大神后,还有屋场内外的小神也要辞谢:
“多把钱财凭火化,家神土地应辞谢。城隍大王得钱行,安邦护国保下民。后山福主得钱行,六畜兴旺应担承。家堂香火得钱行,奏请天公降福临。九天东厨得钱行,隐恶扬善奏天庭。屋檐童子得钱行,檐风不扫小孩童。符头师主得钱行,兴工动土保安宁。火炉哥哥得钱行,热汤热水不沾身。扫帚姑娘得钱行,早扫金来晚扫银。叫路亡者得钱行,回光返照荫后昆。门神大王得钱行,人来有路鬼无门。秦叔宝与尉迟恭,手拿金鞭打妖精……”
谢完大小神社之后,就唱赞祝孝家:
“钱财奉送转回程,留言祝福孝家们。工商行政孝堂行,两袖清风得好评。老人来到孝堂行,重添花甲享遐龄。嫂子来到孝堂行,早生贵子跳龙门。姑娘来到孝堂行,百年佳偶自天成。学生来到孝堂行,龙虎金榜点头名。小孩来到孝堂行,关煞消除易成人。”
最后是谢歌场的尾声:
“今日亡者还山后,寅葬卯发添富贵。从此夜歌不再唱,锣鼓放在高楼上。扬尘结得三尺厚,大风吹起两边跳。每逢做寿与喜庆,方可上楼拿来用。请来铁匠毛子中,打把铁刀八百斤。先杀鼓来后杀锣,永世不唱闹丧歌。丧锣丧鼓送些远,送到长江不看见。”
当歌场辞谢完毕,锣鼓即连击几下,一脚把锣鼓踢到大门角落里。鸣炮、准备出柩送葬。
孝子跪拜辞谢,手托条盘奉上谢歌场的母大人,盘内有白红包一个、盖白沙两盒。
当灵柩归山入葬时,母大人还赞颂几句,获取最后一个红包。
42、夜歌诡辩三例
在夜歌场中,东与客是两个对立的方阵。焦点集中在从文字墨迹中找秕疵,土话叫找岔子。
母家总喜欢从讣告中去淘金,如通常容易忽视的“寿终正寝”与“寿终内寝”,“殁存均感”与“存殁均感”,“享年”与“享寿”,以致哀联常出现的“失恃”与“失怙”,“屺岭”与“牯岭”,“社停桑柘”与“诗废蓼莪”等词语,如果颠倒用错,即是抨击的有据材料。
而东主方阵也不敢放松,对于母家送的祭幛和挽联、悼亡诗等文字方面,开短会研讨商量对策,挖窖寻蛇,找些靶子好有的放矢。
例如石江村张象贤母故,黄姓去当母党,祭幛文字是“簷水滴原”,张家理解为“前头乌龟爬坏路,后头乌龟照路爬”,暗射不孝之子必遭不孝之孙的报应。一阵歌场舌战之后,张家逼黄家当场改写了祭幛才平息。
有的写个“曹操孟德”,东主就理解为奸雄曹孟德,其实褒义为“有曹大家(音gu)之贞操和孟母之德”。有的写个“二美于斯”,就说比喻陈世美和潘仁美。
其实,夜歌场中,有理难清。只有强词夺理、随机诡辩即可。如果道歉认输,则夜歌就唱死了。就失去舌战讲理、据理力争的雄辩气氛。故唱回夜歌结回友,今后路上好拱手。正是脸红耳赤不打架,强词诡辩不结仇。我过去听大人说过,以后也有自己听到过不少名嘴名歌,能记忆清楚的有下面三个诡辩歌例。
例一 王氏母家对沈氏陪东
王唱:“……细看尊庭一讣告,文墨未必咯周到。哭奠错写成器奠,如此文章真少见。”
沈辩:“……孝男孝女几代人,朝夕祭奠悼亡灵。满堂泣血动哀歌,器奠人比哭奠多。”
评:本来笔误,文理不通,纯属诡辩过关。
例二 不速之客对邻东
洞庭滩杨姓青年,不速夜遇歌场,乃陌生人也。时宴半夜饭,无人邀坐。下厅开筵,歌场移至上厅。当此时,杨唱:“……洞庭波涌八百里,今晚登庭不容易。下厅移到上厅唱,见人吃饭喉咙痒。”
听众啧啧有声,口子齐扎,真少年老成……
黄氏东主:“尊府本住洞庭滩,杨姓聚族在边山。洞庭湖在巴陵郡,真是胡言说春梦。”
杨氏:“鄙地原是洞庭湖,丁巳年间发大水(音shu)。水打沙淤冒人担,从此成了洞庭滩。”
评:虚设逻辑,以假当真,似是而非的说服力。
例三 傅姓陪东对沈氏母党
傅唱:“大人至舍蒙厚贶,提起羊毫写祭幛。傅字丢点不要紧,大人丢脸愧姓沈。”(注:沈氏母家的祭幛上,把“傅”字上面的一点漏写了)
沈氏辩:“傅字头上一点墨,沈既认得也写得。傅字失点莫怪沈,小人偷去就报警。一查讣告有墨印,含字为何喊口令。含字偷走傅一点,可笑尊庭文墨浅。”
评:兆颂先生从对方讣告中找到蛛丝马迹,反戈一击,化险为夷。
这正是:天下除非李太白,哪个不是偷书贼。如果认错表歉意,夜歌唱死无生气。夜歌不讲硬道理,诡辩雄辩凭把嘴。含沙射影寂无声,火药藏在幽默中。
(待续)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