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
返回首页
联系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书架
》
熊景明:读《走出戈壁》有感
崔卫平:告别乌托邦——访问潘鸣啸先生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
《思痛录》原稿举例
《血的神话》
熊景明:读顾彼得《彝人首领》,一位俄国人的大凉山探险
许纪霖,《一个民族的精神史》
熊景明:读《走出戈壁》有感
熊景明:推荐五本书
钱钢:志愿军战俘的苦难魂灵
王友琴:灿烂的夕阳——读《一滴泪》中文新版
麻城: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之涵:讀熊景明《家在雲之南》及其他
《彭德怀自述》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叶浅予回忆录《细叙沧桑记流年》出版始末
查建英:幸存者的证词--季羡林《牛棚杂忆》英译版序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菊子:读杜欣欣《星辰凝视着潮汐》
《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
百年前中国北方乡镇的特写——读《运河人家》
《武康路》:一艘满载故事的巨轮
熊景明 :陈方正现象:读《当时只道是寻常》/《用庐忆旧》
沉痛的回忆—《思痛录》
佚名 :英若诚临终前用英文吐露的秘密
苏炜:独自面对——散文集《独自面对》后记
关于大饥荒,这11本书记录下了历史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初版后记
资中筠:庆贺宗璞《野葫芦引》终于杀青
徐进:非主流的土改叙事——评《李新回忆录》
熊景明:读王鼎钧的回忆录---之一
林达:可怜中国农人梦
林达: 在边城的历史中穿行
熊景明:抗战史补充教材--读王鼎钧《怒目少年》
熊景明: 以生命的名义回望历史--地震后读北川县志
熊景明:不平静的和平年代
熊景明:《毕业之后》序言
熊景明:诗与歌的人生
熊景明:《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以生命的名义
熊景明:先知者的悲哀
熊景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
熊景明:八年流亡日记--读范小梵《风雨流亡路:一位知识女性的抗战经历》
金敏华:对话周锡瑞
黎丽:69名知青葬身锡盟草原火海纪实与反思 —— 读老鬼《烈火中的青春》有感
黄静薇: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
朱正:一个人的政治运动史
吴亚顺:邵燕祥: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
吴亚顺:“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王昭阳: 与故土一拍两散
徐斌等编著:杭商口述史(原工商业者卷)
章东磐: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王洪波:“知道分子”沈昌文所知道的
齐邦媛《巨流河》:冲进哑口海的家国时代回忆录
沈从文: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
刘绍铭:蓝天作镜
郝斌:流水何曾洗是非--北大「牛棚」一角
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
李世华:共用的墓碑:一个中国人的家庭纪事
严祖佑:人曲
刘克定:哑口而雄辩的沉思——黄药眠评传
高尔泰:弱者的胜利--《半生为人》读后
龙永宁:从绅士到革命家——我的祖父龙璋
侯永禄:农民家书
严玲玲:严家往事
两个美国间谍自述:在华服刑四年
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
暴风雨的记忆--一九六五至一九七O年的北京四中
董森林文集:活着的记忆
蒲以勉:北京东西城
朱锡侯《昨夜星辰昨夜风》
许良英:97岁老人的青春活力
丁东:束星北之后,还有李扬鉴……
杨绛等:一本书和一个世界
王洪波:“知道分子”沈昌文所知道的
薛原: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学术权威
易水寒:根之梦--知根山人刘德礼传奇
俞润泉书信集
他按自己的活法而活--追念陈文乔
段建华:西藏:凝眸七年
曾芸:骆驼之歌--音乐家李鹰航传
何兆武:上学记
王尚勤:四十年來云和月
崔树勋:回忆内蒙古名医崔文彬先生
金世玲:品味人生
林达:书评《一粒珍珠的故事》
江之浒:夜阑,涛声依旧
林达:《儿时民国》序言
休城闲话
这样走过
漫长的路
民间文本
民间书架
民间刊物
参与历史
胜于千言
阶级教育
·民间历史· mjlsh.usc.cuhk.edu.hk·
京ICP备09013077号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
返回首页
联系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