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这样走过
》
赵晓苏:我所认识的张乐天
王安忆:父亲从哪里来
韭菜刀: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建筑文化
刘乃顺:石匠父亲
张维迎:父亲,你走得太猛了
十年砍柴:潘石屹的黄埔情结
止小戈:连长的葬礼
美术馆后街22号往事
徐家宁:女刺花党
吴新明:堪比知青的老五届大学生
华新民:我的波兰祖母华罗琛
谢侯之:我的黄土高原
谢侯之:曾经的土地
王安忆:我的同学董小苹
徐敏:她本该是另一种人生
景文:革命与反革命
李南飞:永远的怀念
阎连科:我的高考
阎阳生:1977,我的高考作文一举成名
陈徒手:在他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刘小沁:告别我的家属二湖
陈思轩:在湖北插队的日子
房一盟:三好生制度是如何炼成的
苏炜:下乡记
石挥:与李少春谈戏
张大青:贼更怕被惦记
熊景明:写下長輩的故事
上官敫铭:被计生部门“没收”的婴儿
我经历的黔南事变
陈小鲁 米鹤都: 血统论和”红八月”——《对话陈小鲁》节选
陈徒手: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徐敏:王家的二小姐
张大青:大音希声哉 ——一个中国女音乐家的故事
张大青:老蔫儿落网记
张大青:平遥夜话——谁是最可恨的人
秋蚂蚱:世间再无贾植芳
夏新民:那年8月,我曾目睹过的4次抄家
萝卜头666:我23年不敢见的父亲
沈寂:我在香港见到的孟小冬
俞人仪:我的父亲俞便民
钱钢: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案——1975年驻马店大水
徐庆全:张泽石和他的《1949 我不在清华园》
刘海燕:1971年的一封家信
唐小兵:对于我和我的同代人而言,田间劳动是少年时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林雪:我的外婆
白谦慎:张充和老师的家
阿舒:中国第一位奥运女选手
胖妲己:一代人:今天崔健60岁!
马佳秦:《老人与海》怎样被引入中国的
余英时:评汪精卫——重版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序
孙道临隔壁是四眼哥哥
陈晓维:李平心之死
父亲是杨靖宇
钱江:红卫兵运动第一个殉难者卞仲耘
陳方正:我所認識的余英時
余英时:我在哈佛读博士
王文娟:我与道临:七条琴弦谁知音
野夫:他曾救我于绝望之渊
戴海斌:“剥极将复”:“大革命”前后的孟森
陈向阳:当年北大竞选时(1980年北大海淀区人民代表选举)
奔向书海的道路:我的淘书及阅读生涯之一
史铁生:我的轮椅
徐小棣:北京的六九届
谢越芳:一位沙家浜伤病员的真实人生
孔捷生:炎热的冷土
张鸣:我们这代父母的怕与爱
姜鸣:张爱玲父亲张志沂的童年信札
邱峻峰:表演艺术家王景愚
林风眠:回忆与怀念
陈徒手:探寻知识分子的坎坷心路
刘心武:心灵深处
罗点点:插队记
燕纯义:北京四中文革落实政策记事
杨帆:我在北京四中的教师朋友们
李晓婷: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许光达之死
邱彰:艺人张俐敏口述历史
小传姐 :电视剧《潜伏》真实续集,悲剧出人意料
朱新地:边寨生活花絮
徐鸿桂访谈:我与杜布纳
徐小棣: 北京116中往事
朱新地:我的中学时代哟,我的班
吴玉仑:采访手记——黄仁宇印象
朱晨:小外婆的灶披间
许岚枫:最后的贵族
张维迎:我的母亲
张维迎:父亲九十
陈菊红:离开
孔捷生:龙城山鬼
陶斯亮:陪床记事
细雨中的呼喊:探望孙志刚
熊培云:去寻找属于本乡本土的小历史
往事:“若曙难妻“
高莽:翻译家草婴其人
徐小棣:丢失的诚信
顾晓阳 :80年代真那么好吗?
陈国华:你好,史铁生同学
陈馨:园林昆曲姐妹行
林希:恩怨
沈建钢:难忘的高考经历
何平:大学路遥遥
叶维丽、马笑冬:大院
方方:有些人总也难忘
嘉德: 从“暂居”到“永居”:林语堂眼中的香港
刘小沁:军工往事
陈剑:共和国四大特殊群体
谌旭彬:没有史料能证明曾有过苏联逼债
高峰:著名文人唐纳的悲欢离合
邓一光:三个女知青的故事
巫宁坤:教授原来是草包
林梓:那个年代的漂亮女人
姚华飞 :“伪装者”汪锦元:潜伏在汪精卫身边的中共情报员
普凡:没有总商会就没有旧上海(虞洽卿篇)
胡为善:我的父亲胡宗南
沈昌文:从反右到文革
徐丰盈:我的母亲姓爱新觉罗
王骥:闯关涉险,扒火车回家
苏国琴:妈妈:女儿永远怀念你
王禹:返城二三事
景安斋:清末民初,西方人眼中的山西太行古堡
李致:一九六九年春节
陈思和:一笔带过的往事
卢晓蓉:我与江姐之子彭云同窗六载
沈宁:我家通敌二十年
陈子善:琐忆聂绀弩先生
梁吉生:风云之友,遗风遗泽——在张伯苓145周年冥诞日略谈严范孙与张伯苓
刘跃进:老师们:记忆中的水木清华(上)
吴凑春:夏衍与现代传记
刘登宸:锅碗瓢盆里的妈妈
梅长钊:西湖名人墓劫后事
李辉:鲁迅欠沈从文一句道歉
北京人艺沧桑
李燕华:文革时民兵连长向毛主席表忠心 竟让全村改姓毛
孙立哲:吴文北偷窃获死刑,法国总统求情未果
钱理群:一个老学生的回忆与祝福——为乐黛云老师九十大寿而作
张庆善:感情·感激·感恩——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难忘的经历
李满:鲁迅玩伴闰土
何宴欣:怀念战友:想到他们,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高永恒:清明节时忆母亲
子蕴:我的待业生活
郎绍君 林夏瀚:暮云回首——美术史论家郎绍君先生口述
景文:拦羊娃
景文:一个知青的求学历程——从文革失学到恢复高考
景文:地主和富农
苏洁:清华舞蹈队往事
刘荫柏 熊姝:天高地阔开晴日 愿从文院举征航——我的治学生涯回顾
黄天来:怀念父亲黄翔鹏
陈子善:张爱玲《书不尽言》中的我
何可:你们这叫捅刺刀
杨劲桦:也谈“文革”前后部队大院孩子的优越感
邓乃刚:我在大哈达的灰色岁月
王西彦:焚心煮骨的日子
殷慧芬:阿爸的故事
谷迅昭 张军勇:素描今生:一位威海卫警察的自述
晏欢:滇缅战时影像钩沉
孔捷生:从皇城根到华盛顿:我的单车故事
杨建民:与范用先生通信
王利莎 刘忠帮:我家曾住万竹园
刘玉照 杨民青:在大连公安战线的日子
高石英:亲历冀中平原“地道战”
王端阳:1983年:苦聪纪行
蔡力杰:舅太爷的新加坡往事
李宾:为迎接美国总统而扩建的机场——杭州笕桥机场
姚蜀平:我的“诗人爸爸”吴奔星
滕叙兖:浦安修有“离婚报告”吗?——致凤凰电视中文台
赵旭:血写的历史——记文革中枪毙教授张师亮
何蜀:母亲当过"下放干部"
张大青:大音希声哉——一个中国女音乐家的故事
陈秉安:抗日英雄倒在大屠杀的血泊中
再见《南方周末》:1984年,他们要去创造一个时代
爸爸,这是我最后一次看你!
徐小斌:我的兵团生涯
周国平:我的北大岁月
沈宁:一位出身进士家庭的新四军
张鸣:爱北京的洋人们
谭金土:1917年:用照片编辑的沈氏宗谱
徐基坤 徐基坎:从民国走来的徐用仪
盛伟光:“前中国男篮的主力中锋”穆铁柱轶事
沈詝:沈人燕轶事
魏春洋:一个瑞士女孩的烟台记忆
杨瑞庆:难忘年复一年的“农忙假”
赵映林:胡适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孙建秋:我家的抗日故事
白桦:我的邻居路先生
孙国辉:民国十九年蒙古会议留影
陈继秀:纪念西南联大学子王代璠
骆世昌:新疆兵团,我的起死回生之地
南山之鸣:青楼救国团
潘志豪:犹忆当年访名家
张建国 张军勇:骆克哈特与威海卫
莽撞的见者:西方船员镜头里的武汉
梦月:陈宗娥与山东省立剧院
傅国涌:我的第一本书
张鹏程:在南海滩涂“学军”的女生连
杨继绳:自由主义传承——杨继绳追忆李慎之
王智娜:大地深雪,埋葬了太多无辜
长谷川照子:如果您愿意的话,尽管称我为卖国贼好了,我丝毫也不畏惧
曲德顺:“敌伪档案”中的老照片
韩三洲 :被遗忘的“文革思想者”马正秀
群学君:终身未嫁的她们是岁月带不走的女神
姚一鸣:遇见老杂志
秦全耀 :遇罗克在1954年就动员母亲把四合院献给了国家
陈好梅:我的搬运工生涯
沈苏儒:忆念赵敏恒师
李未熟擒话 :我和妈,借粮路上兼借炊
仝麟阁:亲历童年阴影:同学互相举报
袁伟时:欢欣与恐惧交织的人生:记牵手60多年的老伴邵志明
老许:平民之殇——关于纪录片《罪行摘要》
海豚博士: 宫颈癌疫苗共同发明人中国科学家周健
沈从文在1968年的检查稿
黄阿华:那些灰色的养分,曾经陶冶过一代人
田翠芝:在西藏支边的岁月
谭金土:戏读一本照相簿
周广业:忆母亲郑芳:抗战期中的教授太太
齐如山:我为什么离开大陆
秦全耀:柳传志中学老师王守亮和杨淑辰夫妇为什么被枪毙
姜燕:海那边的战俘
张鹏程 张鹏搏:远去的礼拜堂钟声:追忆之江大学
吴心海:路易士和胡金人的青葱时代
陈修良:我在苏北根据地接触的陈毅和饶漱石
庄飙:我的父亲庄则栋
于润泽:那些年我在字幕组的日子
帅好:饥荒年代的中国画家
邓贤:1978年:百名知青卧轨拦军列回城风波
高华:冷战年代一位读书人的困窘和坚守
熊秉明:我所认识的王道乾
吴冠中:而立与不惑——五十至七十年代生活杂记
苏国勋教授生前访谈:《学问即生活》
子后:一位美国女医生的苏州情缘
路畅:死里逃生
肖万全:曾经在上海发生过的另一种“抄家”
徐世旭:忆父母
徐礼娴:北师大女附中的故事(上)
徐礼娴:北师大女附中的故事(中)
徐礼娴:北师大女附中的故事(下)
鲁安:山医附小,我心中的桃花源
川上人曰 :外交家颜惠庆
俞大綵:忆孟真
罗平汉:1956:知识分子的早春
曾自:亲人:记我家的保姆李佩
欢晏A1N隼鹰:谭云生团长的故事
徐世平:谁资助了晚年陈独秀?
李新宇: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
徐泓:忆外婆高珍
王其康:为了寻觅一张照片
野夫:我的外婆
冯英子:忆储安平先生
布思理:觉醒之后:陈独秀生命的最后四年
沈宁:最后一次离别/刹那间重见外公
徐越牛:特工戴龙
俞晓群:没有沈公的日子
千字君:记阿城
金璐璇:追忆我的爷爷金鼎汉先生
沈昌文:回忆《读书》
沈昌文:《读书》杂志创刊前后
陈昭宜:怀念我的父亲陈信德
张明萌:那个带给过我们欢乐的人告别了红尘
智效民:杨子烈讲那过去的故事
冯亚春:半步桥女监札记
资华筠:我们姐儿仨
张瑞:文洁若:93岁,独自老去
孟起:我在文革中监管蒋南翔
何永根:抗战名将黄维之女黄慧南,讲述在延边农村下乡的前前后后
郑勇:那阁楼上的光,永远亮着--沈公最后的时光
叶凯蒂:一个移民者的学术之路
任溶溶:文革琐忆
木匠:穷画师蒋兆和
孙晓云:我的外祖父朱复戡
梦里绍兴:李大钊的后事
田小野:北京女一中文革纪事
郭于华:我哥哥
熊景明:根和翅膀:读王赓武回忆录
熊景明:天津叶家
袁家倫:初到香港
李大同:悼念钟沛璋先生
邵迎进:祖父的“履历”
孙家洲:春节忆旧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逃走,逃走,他只有逃走一条路
陈龙元:父亲的传奇人生
备望 :1978年,铭心刻骨的记忆
往事如烟乎:记我的岳父王钦若先生
杨浪:图像研究:钱壮飞还是顾顺章?
马尚龙:1968年,上海110万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在北站始发
刘虎:茅台酒厂历史
覃仕勇: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
庄稼婴:一梦一人生 赵韫如的挚爱
陈达:我的曾外祖父周宗良
周如汉:湖西庄的轮窑
李斐然:傅聪:故园无此声
谢宁:朱善璐、季羡林以及厉以宁等北大的那些事
何伟:寻找陈梦家
李薇薇:我那半疯半傻的少年时光
蒋应红:丰子恺,在逃难路上艺术地生活